张胜利:混世主义人生哲学要不得

摘要:有担当的学者应该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抛除一己私利,对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增强社会历史负责感。

 

思维方式决定民族的行为模式和历史走向,思维方式是由民族文化决定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微信图片_20170804114456.jpg

本文作者张胜利先生(中)在参加传统体育文化高峰论坛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了无比辉煌和灿烂的文化。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愈加频繁,中国文化也不例外地加入了这一洪流当中。对待外来文化,无论是拿来,分化,吸收,还是创新,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和扬弃,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伟大复兴,其标志之一是文化复兴,很多人已意识到这一点,提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少有人探究文化复兴的“面子”和“里子”区别,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只是面子,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并没有改变世界,对现代化的贡献也微不足道,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骨子里的改变,这个“里子”就是思维方式。有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产生科技的思维,才是生产力的原动力。

微信图片_20170804114502.jpg

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马昭樸先生篆刻的扬弃

 

文化复兴不是为文化而文化,在故事纸堆里讨生活,表面给人以文化昌盛实则是面子工程。有人说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而不衰,这应该得力于中华文化,当然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离不开文化这一纽带,熟不知民族思维趋同才是民族文化的DNA,它是民族心理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历史总是发展的,认识不到这一点是很危险的。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学者不能总是人云亦云,歌功颂德,而应该不仅仰望天空,努力思考明天和未来,还要身体力行,推广和传播美好的事物。学者不应仅仅为了自身学术研究,或者学派小圈子的需要而不愿有所担当,持一种混世主义人生哲学观,而不环顾四周。

 

党中央提出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要相信我们的文化,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需要仔细甄别我们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而不是全面照搬故纸堆,所以要理清先进和落后、精华和糟粕,以便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QQ截图20170803215509.jpg

本文作者张胜利先生在首届世界汉字节上宣读自撰的《拜仓颉文》时天空出现日晕奇象

 

在继承传统和融入现代之间,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平衡:①现代人要求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与传统的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的冲突。②人格平等、人人平等、法律平等与封建等级观念的冲突。③创造需求和保守心理的冲突。④丰富多彩与朴素单一的冲突。⑤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冲突。⑥竞争原则与中庸信条的冲突等等。如何处理个人、社会、团体在这些冲突和矛盾中的责任、义务和边界,从而指导具体的事务,是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在中国现实中不容回避的问题,撇开这些而不顾,就事论事,就文化而文化,这不是开务成物的学者所持有的态度和做法。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已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中国文化中的解释学异常发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结论自然有别。但无论怎样,道家的“保身”、“全生”、“尽年”的思想是遏阻人们不断进取精神的销蚀剂,造成了民族心理的缺陷,成为不健康的人格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不容忽视的。

 

道家高唱“无为”,要“绝圣弃智”,表面上看是消极退守。实际上,他们通过对自己的学说不倦阐发和对儒家学说的不断攻击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种方式却刚好佐证他们是“以反求正”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宣传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无为而不为”的口号才是他们真实的心态。“道者反之动”才是他们思想精华之所在,自然也是他们行为的指南。拨开乌云见晴天,唯有如此才能认清其学说和思想本质,才能古今公用而非一味不加分析地宣传和弘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道家文化,道家思维为人类思维方式提供了一个逆向思维的范例。而非字面简单理解盲目应用。害人害己。

 

排斥竞争,以牺牲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简单协同道德,应加以抛弃。对于以和为由,以中为度,而磨灭人的思想锐气和奋争精神的价值观也应予以批判。

 

“智”不是人类的归宿而是不可避免的过程。无为是不可能的,通过有智、有为的行为才能达到无为状态。老子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以至于“无为”成为后世对他们的认识的一个标签。这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混世主义人生哲学。

 

“道家”“儒家”强调以德为本,以至于自古至今很多思想家的眼光多专注于伦理当时问题而漠视对大自然的探索。社会政治人事之外的问题更不在其视野之内。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

 

“道有道,非常道,道空,故无。德有德,非常德,德实,故有。道德者,有无也。”(张胜利《道德经》)既能向上看,又能向下看;既能向前看,又能回头看,这样的眼光才是社会前进所需要的眼光,具有这样眼光的学者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学者。

 

当兴者即兴,当革者即革,发挥文化之功能,又能适合现代心理为原则,激活元典,为今人所用,这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真正优秀文化的担当,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者的担当,是时代对文化的真正诉求。

 

责编:刘依依


中华人物网(www.zhrww.cn)以“歌颂中华人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崇高使命,立足“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开创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人物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
旗下两大品牌:《人物有约》访谈栏目与人物百科。
《人物有约》访谈栏目致力于一个有料有态度、有立场的人物故事访谈!
再小的个体,也要打造个人品牌!从中华人物网开始!
转载、侵权请联系微信号:160519596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人物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中华人物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现人物、关注人物、影响人物
感觉不错,很赞哦!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

本站只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网站自身立场,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为人物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转载、侵权请联系微信号:1605195969